温馨提示:本文图片较多,加载缓慢请耐心等待~
行走路线
这次是学校组织的活动,所以免不了要上课。
整体的路线是从德国的一个小城市格劳豪开始,在那里先在 SIS 学校上几天课,体验一下那里的教育。然后开始旅行——从法兰克福开始,漫步在城市街头,接着前往科隆,参观世界最著名的双尖顶哥特式大教堂——科隆大教堂,游览老城,欣赏美茵河美丽风光。随后前往布鲁塞尔,下车上厕所时顺便参观原子塔广场,接着前往黄金大广场和尿尿小童像。随后乘车前往法国边境城市——里尔住宿,一大早赶往巴黎,参观雄伟壮丽的凯旋门,漫步于香榭丽舍大街,前往巴黎圣母院,漫步粪围感满满的塞纳河畔。第二天就直奔埃菲尔铁塔,打卡后去往法国的国家艺术宝库——卢浮宫。
结束后赶往巴黎机场,结束力。

碎碎念
开始之前先哔哔几句,第一次坐这么久的航班,座椅竟然没有国内线舒服,我还是个中间座,这一趟过去可累死咯
旅行研学过程
德国的教育体系真的很特别,这里的孩子也是6岁开始上小学,但小学阶段只有四年,到了五年级,学校会根据学生之前的表现和兴趣,推荐他们进入不同方向的中学。比如文理中学更侧重理论知识和学术培养,而实科中学则更注重实践和职业技能的训练。这种分轨制教育,让学生能够更早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。
不像国内这种卷死人的
旅行过程
罗马广场
在法兰克福摩天大楼的现代玻璃幕墙之下,藏着一片时光倒流的角落——罗马广场。这里被誉为法兰克福最美、最古老的广场,是整座城市无可替代的历史心脏与“城市客厅”。
广场的名字源于广场西侧一座名为罗马人的连体建筑,其独特的阶梯形山墙立面已成为法兰克福的经典象征。自15世纪以来,这组建筑便是法兰克福的市政厅,见证了无数帝王的加冕庆典和市民生活的日常变迁。

广场中央矗立着正义女神喷泉,女神雕像手持天平与剑,象征着法兰克福作为传统贸易与法治城市的公正精神。四周环绕着色彩斑斓、木桁架结构的老房子,它们大多在二战中被毁,后又依照原貌精心重建,重现了中世纪德意志城镇的迷人风貌。

科隆大教堂
科隆大教堂,这座屹立在莱茵河畔的哥特式巅峰巨作,不仅是德国最震撼人心的地标,更是一座用石头写就的信仰与执着的史诗。

它的建造始于1248年,工程断断续续,跨越了整整六个多世纪,直至1880年才宣告完工。这座见证了欧洲漫长历史的建筑,通体由深色的砂岩砌成,两座高达157米的尖塔如利剑般直刺云霄,仿佛要将人类的祈祷带入天国。教堂外壁上布满了数以千计的精美石雕,每一尊雕像都沉默地讲述着圣经故事与历史传奇。
步入其中,宏伟的中厅将人的视线引向令人眩晕的穹顶,巨大的彩绘玻璃窗——尤其是那扇保存至今的“圣经之窗”——在阳光照射下,将整个空间渲染得斑斓而神圣,光芒如同上帝的语言般静静流淌。其中安放的“三王圣龛”,据传保存着东方三博士的遗骨,是中世纪最重要的金制圣物箱,吸引了无数朝圣者。

尽管在二战中遭受了多次轰炸,它依然奇迹般地耸立着,伤痕成为了它坚韧的勋章。如今,它不仅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,更是一座仍在呼吸、仍在使用的活教堂,持续地接纳着信徒的祈祷与游客的惊叹。
科隆大教堂,是人类以无限耐心与虔诚信仰,向苍穹发出的最永恒、最壮丽的追问。

布鲁塞尔
在布鲁塞尔的时间只有一下午,速通比利时了属于是
原子塔

原子塔是布鲁塞尔乃至比利时最负盛名的现代地标与和平象征。它矗立在海塞尔公园,仿佛一颗巨大的、未来主义的星辰坠入凡间。
这座宏伟建筑始建于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,代表着那个时代人类对科技进步与和平利用原子能的无限憧憬。它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一个被放大了1650亿倍的α铁正方体晶体结构,由9个直径18米的巨型不锈钢球体,通过粗壮的管道连接而成,总高达102米。整个建筑闪烁着金属的冷峻光泽,造型既科幻又严谨,堪称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典范。
黄金大广场
若要用一个地方来定义布鲁塞尔的灵魂,那必定是这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的“黄金大广场”。它并非由黄金铺就,但其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与历史光辉,足以配得上“黄金”之名。

广场呈长方形,四周被一座座中世纪以来建立的职业行会大楼紧紧环绕。这些建筑仿佛一场盛大的建筑博览会:哥特式的尖顶、巴洛克式的金箔装饰、路易十四式的恢宏拱门——风格各异却又和谐统一。每座建筑的立面都极尽雕琢之能事,雕像、纹章、镀金装饰讲述着昔日的繁华与行业故事。
尿尿小童

在布鲁塞尔市中心一个不起眼的街角,矗立着全世界最著名的“小男孩”——小于连。
这座仅高61厘米的青铜雕像,却是布鲁塞尔乃至比利时当之无愧的象征和“第一公民”。关于他的传说版本众多,最流行的一个是:在一次敌军的围城战中,正是这个机灵的小男孩用一泡尿浇灭了即将引爆整个城市的导火索,拯救了布鲁塞尔。
然而,他最有趣的事在于他的衣橱。他拥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上千套精美服装,每逢节日或特殊纪念日,当地人都会为他举行隆重的“换装仪式”。他的服饰从国王礼服到外星人装扮,无所不有,其华服收藏就在旁边的国王之家博物馆展出。
凯旋门

巴黎凯旋门,雄踞于戴高乐广场的中央,并非仅仅是一座纪念胜利的拱门,它更是法兰西民族荣耀、历史与艺术最宏伟的象征。
它由拿破仑下令兴建,以纪念奥斯特里茨战役的辉煌胜利。然而,工程的进行跨越了30年,直至1836年才完工,拿破仑本人并未能亲眼见证其落成。这座巨大的拱门高50米,其规模远超古罗马的任何同类建筑,四面门墩上刻满了跟随拿破仑远征的数百位将军的名字。

真正让它不朽的,是四根巨大门柱上震撼人心的巨型浮雕。面向香榭丽舍大街的右侧,是弗朗索瓦·吕德的杰作《马赛曲》,它描绘了志愿军战士在自由女神引领下高歌出征的场面,激情澎湃,被誉为法国最伟大的雕塑作品之一,是浪漫主义艺术的巅峰。

巴黎圣母院

巴黎圣母院,这座位于塞纳河中西岱岛上的哥特式建筑杰作,远不止是一座教堂。它是巴黎的心脏、法国的历史刻度,也是人类艺术与信仰的永恒象征。
它的建造始于1163年,历时近两个世纪才完工。其建筑本身就是一部石头谱写的交响乐:高耸的钟楼、精巧的飞扶壁、巨大的玫瑰窗以及众多鬼斧神工的雕刻,共同构成了一个和谐而壮丽的整体。尤其是那三朵直径超过13米的玫瑰窗,当阳光穿过时,色彩斑斓的光线宛若天堂洒落的神圣之光,在教堂内部奏响光与色的旋律。

这里曾见证过拿破仑的加冕、亨利六世的登基,更因维克多·雨果的同名巨著而获得了文学上的不朽,从一座濒临忽视的建筑重生为全民珍视的文化瑰宝。
2019年那场震惊世界的大火,烧毁了它的尖塔与屋顶,但也点燃了全球守护共同遗产的决心。如今,它被包裹在精心修复的脚手架中,仿佛一位浴火的凤凰,在伤痕中静默而坚韧地等待重生。
它不再完美,却因此更显珍贵。巴黎圣母院的故事,是关于美、关于灾难,更是关于人类在废墟之上执着守护文明火种的、一首未曾完结的史诗。
埃菲尔铁塔
埃菲尔铁塔绝非一座冰冷的钢铁建筑。它是工业革命的凯歌、现代工程的奇迹,更是巴黎乃至法兰西最不羁的浪漫象征。

为1889年世界博览会而建,这座由古斯塔夫·埃菲尔设计的铁塔曾因“怪异”的金属外观备受抨击,被斥为“无用且丑陋的怪物”。然而,高达324米的它,以其前所未有的轻盈结构与突破天际的雄心,最终征服了全世界,成为巴黎无可争议的“铁夫人”。
它的美在于结构本身。一万八千个锻铁构件、二百五十万颗铆钉,以数学的精确与艺术的灵感交织成一张巨大的金属蕾丝网,在巴黎的天空中勾勒出优雅而有力的曲线。无论是从战神广场的草坪上仰望,还是登顶俯瞰,它都能提供审视巴黎的绝佳视角。
可惜的是,那天是个阴天,它褪去了平常的璀璨光环,显露出钢铁最原本的骨骼与力量。
从争议到挚爱,埃菲尔铁塔的故事本身,就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用想象力超越时代、定义未来的伟大序诗。它不仅是巴黎的地标,更是梦想与勇气的永恒灯塔。
卢浮宫
卢浮宫,这座屹立在塞纳河右岸的巨型建筑,早已超越了“博物馆”的简单定义。它是一部立体的、浩瀚的欧洲文明史,是一座需要用人一生去丈量的艺术宇宙。

它的身份几经蜕变:最初是建于12世纪的军事要塞,后历经扩建,成为金碧辉煌的法国王室宫殿,直至法国大革命后,于1793年正式作为博物馆向公众敞开大门。贝聿铭设计的玻璃金字塔入口,如同一枚未来的钥匙,巧妙地打开了这座历史宝库,成为新旧时代对话的世界级典范。

其馆藏之丰,堪称人类文明的顶级盛宴。它拥有“镇宫三宝”:神秘永恒的《蒙娜丽莎》、断臂仍尽显完美的《米洛的维纳斯》和磅礴雄伟的《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》。但这仅是冰山一角,从古代埃及、希腊、罗马的瑰宝,到文艺复兴的巨作,再到东方伊斯兰的艺术珍品,超过40万件藏品共同构筑了一场跨越数千年与数大洲的永恒对话。
在卢浮宫,每一次转身都是一次穿越。你会在古埃及的斯芬克斯像前沉思,在拿破仑三世的奢华套房里惊叹,在伦勃朗的光影画作前驻足。它用无与伦比的收藏讲述着权力、信仰、美与人类创造力的故事。
它不仅是巴黎的中心,更是全世界艺术爱好者朝圣的终点。步入其中,你便步入了一部永不完结的、属于全人类的伟大史诗。
感悟
踏上这次欧洲之旅,我怀揣的更像是一张由无数课本、电影和想象拼凑而成的地图。而当我真正站在科隆大教堂投下的巨大阴影中,触摸到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冰凉的棱角,我才恍然大悟:真正的认知,必须匍匐在物质的尺度之下,必须沾染上历史的尘埃。
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“体感学习”。在德国,教育不再是抽象的分流制度,它告诉我,智慧并非只存在于书本,也凝结于指尖,诞生于实践。文理中学与实科中学的分别,刹那间有了温度和气味的区别。而在巴黎,历史也不再是年表上的事件,而是凯旋门浮雕上战士鼓动的肌肉线条,是巴黎圣母院焦黑木梁与崭新脚手架并置的冲击瞬间。我看到荣耀,更看到伤痕;看见永恒的追求,也看见重生的坚韧。
最深刻的震撼,源于“完美”的破灭。阴天里沉默的埃菲尔铁塔,褪去了夜景中的璀璨光环,显露出钢铁最原本的骨骼与力量。修复中的圣母院,坦然展示着它的伤疤与修复的痕迹,那份不完美,反而比任何完美的明信片都更具说服力。我于是明白,真正的伟大并非无暇,而在于它承载的历史重量及其持续向未来敞开的生命力。
这场旅行,于我而言,是一次彻底的“祛魅”与“再启蒙”。它击碎了我脑海中那些扁平而浪漫的幻想,却归还给我一个更复杂、更真实、也因此更值得深爱的世界。我不再只是一个惊叹的游客,更成为一个耐心的阅读者和谦卑的丈量者,试图用脚步去解读石头上铭刻的密码,用呼吸去感受不同文明的心跳。
最终,我带回的不仅是相册里的风景,更是一种新的目光。我学会了在宏大的建筑尺度下感知人类的抱负,在微小的尘埃之中看见时间的层叠。欧洲于我,不再是一个遥远的地理名词,它已成为我理解世界、丈量自身的一把永恒的尺。
下次见~